2024优秀案例丨延安市安塞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1-21

推荐阅读:年度必读 重磅发行 !2024智慧城市系列丛书大全套(8套赠1)全新发售!

★申报案例展示★

延安市安塞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任玉荣 黄锋 屈停停


陕西天诚软件有限公司



一、建设背景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信息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融合创新,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线、新模式、新形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建办督〔2021〕54号),通知强调部署各地在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中明确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4月13日,陕西省住建厅下发《全省城市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工作要点,要求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同时陕西省、延安市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出台了相应政策,202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陕政办发〔2021〕27号)指出,到2025 年底,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覆盖全省的数字政府体系全面建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延安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延政办函〔2022〕109号)),该文件强调建设与国家、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市级城市运管服平台,旨在通过整合各县(市、区)及市级相关部门单位的城市管理数据,推动建立城市管理大数据共享机制,逐步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增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该方案还强调通过构建全面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科学应急、智慧决策、集约共享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以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持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生活便利度。

现阶段,城管信息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数据领域,城市资产信息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导致数据复用性较低,难以有效支撑城市管理的决策和实施。在应用体系上,指挥协调与行业应用的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行政综合执法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此外,基础环境方面的感知手段相对匮乏,智能覆盖的范围过窄,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管理体系方面,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部门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制约了城管信息化的发展。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及响应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安塞区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优化城市治理手段,全面支撑科学决策使城市更干净、卫生、整洁、有序,群众更满意。


二、建设内容

1 平台总体架构

本平台致力于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一网统管”,聚焦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三大核心领域,为城市量身打造了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测预警、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价等功能体系。该平台秉持“抓统筹、重实战、强考核”的原则,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控制风险并解决问题,统筹协调城市管理及相关部门“高效处置一件事”。

本平台通过实施“四个一”的整体建设思路,即构建“一网”、“一中心”、“一平台”、“一脑”,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增强了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还满足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要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1 总体架构

1.1 “一网”即打造物联感知平台,强壮神经网络,精准感知、有的放矢、动态监控、告警联动。

利用物联网及新型传感器等技术,建设统一的物联网,提供城市燃气、环卫、井盖、路灯、交通、工地等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监测、智能报警等丰富功能,对设备终端、数据、应用等行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统一终端接入、统一数据处理、统一开放接口,构建物联感知建设导则,实现城市运行监测设施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增强城市管理的感知能力,及时准确地收集城市运行管理的各种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服务提供可靠的基础,并提升管理效率。如图1所示:

图2 物联感知平台:基于5G+物联网技术,感知城市脉搏

1.2“一中心”致力于构建城市运行管理的核心支撑体系,整合数据要素系统、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库以及城市管理大数据服务平台,形成全面、高效的数据资源体系,摸清城市家底,开展数据普查,理清资产权责。

数据要素系统集成了数据中台、模型中台、知识图谱和指标平台等核心组件,为城市管理提供精准、实时的数据支持。数据中台确保数据准确性,模型中台提供强大的分析工具,知识图谱结构化数据关联,而指标平台则实时监控城市运行关键指标。整个系统推动城市治理向智能化和精细化发展。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库汇聚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各类数据资源,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该数据库不仅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的数据,还通过数据整合、共享和交换,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

图3 数据要素系统

图4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库:全要素信息采集

搭建城市管理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CIM基础平台数据底座,为城市管理提供实时同步的数字孪生体。通过对核心区进行精细的三维建模,打造了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数据底座,为城市治理应用的开发和运营提供了坚实支撑,实现了“一图洞察全局”的目标,让管理者能够全面、直观地掌握城市运行的整体状况。依托CIM基础平台和物联网行业感知数据采集技术,该平台能够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三维可视化监测和上报。这种新模式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直观、沉浸式的全新体验,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一中心”作为数据资源整合的核心,显著提升了数据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利用效率,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图5 全要素信息采集系统

1.3  "一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覆盖了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开发、运行监测、公众服务、综合评价、决策建议、数据交换、数据汇聚和应用维护等功能,满足多方需求,促进高效协作和顺畅运作。

指挥协调系统作为城市管理的核心,通过革新数字城管基础系统,创新引入知识图谱应用并整合多元移动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同时通过搭建了一系列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两违”智慧管控、智慧渣土车监管、户外广告管理、门前三包管理、车辆定位系统及专项考评等管理系统等,确保了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精准而高效的把控,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行业应用开发包含智慧综合执法系统、智慧市政系统、智慧环卫、园林绿化和工地管理系统,利用无人机、卫星影像、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并强化对城市环卫、园林、工地的监管。城市运行监测系统聚焦风险管控,结合人防和技防手段保障城市安全;公众服务系统致力于汇聚民意,全面监控舆情,提升市民满意度;而综合评价系统则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和政策规范,动态测评城市运行健康度。此外,数据汇聚和交换系统有效消除数据孤岛,将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形成城市管理服务的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图6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1.4 “一脑”:IOC 大屏、决策建议系统。

“一脑”就是通过城市管理大脑建设,智能汇聚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为政府领导提供领导驾驶舱,打造城市管理运行的晴雨表,以“一张图”形式呈现辖区内城市综合管理运行实时状态,比如当前案件结案率、各专业部门处置的完好率、案件详情、城管执法人员、执法车辆实时分布等等,方便政府领导全局掌握城市管理运行情况。

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AI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各类城市管理数据的智能分析、动态预警和智慧决策,帮助政府科学发现和诊治“城市病”。比如:通过查看案件热力图,能在系统上直观地发现哪些街道是问题高发区域、哪些时间为高发时间;为该区及时调整监管导向,合理优化城市管理资源配置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2.基础环境建设

搭建智慧城管运营管理中心,打造决策、预警、治理、指挥“多心合一”全能型IOC,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场所设施保障。在充分共享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整合电子政务网络资源;视频监控在共享公安和政法委监控的基础上,对城市管理重点区域自建探头,建设内涝监测、燃气、井盖等各位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及配套后台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最终构建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网络环境,高效、可扩展的软硬件环境和有效防护的安全环境。

3.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依据“一网统管”工作格局,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平台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建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监督指挥中心,作为隶属城市政府的关键机构,履行城市政府对全域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监督考核职能。

落实制度保障,涵盖协调机制、监督制度、处置制度、考核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依据《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相关规定,建立由城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以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促进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等机制的建立;构建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制度体系,以问题发现、核查结案为核心内容。明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制度体系,确保职责明晰、高效及时、结果满意。建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绩效考核办法,以标准化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各处置部门和单位的考核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绩效考核办法,以标准化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对各处置部门和单位的考核制度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以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全域城市综合管理的效能,确保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高效运转。


三、创新应用

延安市安塞区致力于构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先进数字技术,打造了“一网”、“一中心”、“一平台”、“一脑”四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统筹规划、统一评价,并建立高效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直观展示辖区内城市综合管理运行的实时状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1.一网管全城。平台注重实现“一网统管”,整合各种城市管理资源,优化城市管理机制,旨在确保“高效处置一件事”,并使“观管防”有机统一,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切实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2.流程再造。在最低层级和最早时间对流程进行重构,以最小的成本解决核心问题,达到最佳的综合效果,从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建成“四位一体”智慧城管新体系,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智能监控方面,不仅升级老旧设施,同时建设了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实现24小时动态实时监控检测。同时,运用新技术打造综合管控平台,整合各部门行业应用子系统,形成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体系。此外,通过探索“非现场执法”模式,利用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后台,实现城市管理事件的实时感知和风险预知,使城市管理更加智慧化,执法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推广价值

1.经济效益

1.1.通过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集中监控和数据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减少浪费。例如,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需求,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由于城市管理的效率提高,相关部门的运营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1.2.智慧城市的构建将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和人才,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也将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1.3.智慧城市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2.社会效益

2.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智慧城市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手段,可以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这将有助于解决一些城市管理中的难题,如交通拥堵、等。

2.2.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平台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包括智慧交通、智能停车、智慧照明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度。

2.3.增强社会安全感。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安全隐患,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 推荐关注 —